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震損可替換鋼梁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框架結構是指采用鋼筋混凝土柱-鋼筋混凝土梁的構造形式,樓板與梁進行整澆。結構自重較大,而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施工方式,工業(yè)化程度較低,支護模板、養(yǎng)護、拆模工序繁瑣且產(chǎn)生大量建筑垃圾,遭遇地震損傷后結構難以修復或者修復成本較高。與之相比,混凝土柱-鋼梁組合結構自重較輕,大大減少現(xiàn)澆作業(yè),施工周期短,受氣候條件制約小。但由于樓板的存在,鋼梁在震損后難以維修更換或者維修更換成本仍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缺陷,提供一種震損可替換鋼梁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震損可替換鋼梁結構,包括一組合鋼梁和一連接于組合鋼梁之上的組合樓板,該組合鋼梁包括依次相連的一第一端部鋼梁、一第一耗能段鋼梁、一跨中段鋼梁、一第二耗能段鋼梁和一第二端部鋼梁,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分別與兩側的端柱相連,上述各鋼梁均為工字梁,其中,
跨中段鋼梁與第一耗能段鋼梁的一端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的一端均通過上翼緣拼接板、腹板拼接板和下翼緣拼接板相連,且跨中段鋼梁與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之間均具有間隙;上述上翼緣拼接板、腹板拼接板和下翼緣拼接板均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與跨中段鋼梁、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相連;
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的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一摩擦板,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二摩擦板,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的第一摩擦板分別與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的第二摩擦板緊密貼合,并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相連;
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三摩擦板,該第三摩擦板與端柱緊密貼合,并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與端柱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跨中段鋼梁通過焊釘與組合樓板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均通過帶雙螺帽的第二高強摩擦型螺栓與組合樓板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均通過焊釘與組合樓板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組合樓板包括壓型鋼板和澆筑在壓型鋼板上的鋼筋混凝土。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均超出第一、第二端部鋼梁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的下端,且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相連。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摩擦板的下端與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的下端之間設有若干第一加勁肋,所述第二摩擦板的下端與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的下端之間設有若干第二加勁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均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的下端齊平,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一耗能段鋼梁之間以及第二端部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之間均通過一下翼緣拼接板相連,且該下翼緣拼接板均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與第一端部鋼梁、第二端部鋼梁、第一耗能段鋼梁和第二耗能段鋼梁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三摩擦板的上下端分別超出所述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的上端和下端,且第三摩擦板的上下兩端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的上下兩端之間均設有若干第三加勁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震損可替換鋼梁結構,包括一組合鋼梁和一連接于組合鋼梁之上的組合樓板,該組合鋼梁包括依次相連的一第一端部鋼梁、一第一耗能段鋼梁、一跨中段鋼梁、一第二耗能段鋼梁和一第二端部鋼梁,第一端部鋼梁和第二端部鋼梁分別與兩側的端柱相連,上述各鋼梁均為工字梁,容易修復,且修復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受氣候條件制約小。
2、本實用新型各段梁可在工廠預制,可提高制作精度,可拆卸運輸,減小運輸難度,便于在現(xiàn)場拼裝,施工簡單,減少施工周期,且有效保護施工環(huán)境(如減少建筑垃圾、粉塵污染及噪聲污染),符合綠色建筑精神。
3、本實用新型的力學性能可靠,可確保連接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可替換耗能段鋼梁與不可替換端部鋼梁下翼緣采用拼接板形式);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跨中段鋼梁(不可替換)與組合樓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跨中段鋼梁與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的連接結構側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跨中段鋼梁與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的連接結構正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與組合樓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的連接結構側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的連接結構正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端部鋼梁與端柱的連接結構正面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端部鋼梁與端柱的連接構造側面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得連接結構正面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和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震損可替換鋼梁結構,包括一組合鋼梁1和一連接于組合鋼梁1之上的組合樓板2,該組合鋼梁1包括依次相連的一第一端部鋼梁11、一第一耗能段鋼梁12、一跨中段鋼梁13、一第二耗能段鋼梁14和一第二端部鋼梁15,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分別與兩側的端柱10相連,上述各鋼梁均為工字梁,如圖2所示,所述跨中段鋼梁13通過焊釘3與組合樓板2相連。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均通過帶雙螺帽的第二高強摩擦型螺栓17與組合樓板2相連。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均通過焊釘3與組合樓板2相連。上述組合樓板2包括壓型鋼板和澆筑在壓型鋼板上的鋼筋混凝土。
如圖3和圖4所示,跨中段鋼梁13與第一耗能段鋼梁12的一端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的一端均通過上翼緣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緣拼接板133相連,且跨中段鋼梁13與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之間均具有18~22mm的縱向的間隙4;上述上翼緣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緣拼接板133均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與跨中段鋼梁13、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相連,優(yōu)選的,上述上翼緣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緣拼接板133均預留有適配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的槽形或圓形通孔;
上述跨中段鋼梁13和第一、第二端部鋼梁11和15均不可替換,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為可替換,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的屈服先于跨中段鋼梁13、第一、第二端部鋼梁11和15、上翼緣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緣拼接板133,如此可實現(xiàn)帶樓板鋼梁的可替換并避免損傷出現(xiàn)于不可替換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
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的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一摩擦板17,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二摩擦板18,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的第一摩擦板17分別與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的第二摩擦板18緊密貼合,并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相連;如圖6、圖7和圖10所示,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均超出第一、第二端部鋼梁11和15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12和14的下端,且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相連。所述第一摩擦板17的下端與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的下端之間設有若干第一加勁肋170,所述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與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的下端之間設有若干第二加勁肋180。
如圖8和圖9所示,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三摩擦板19,該第三摩擦板19與端柱10緊密貼合,并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與端柱10相連。所述第三摩擦板19的上下端分別超出所述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二端部鋼梁15的上端和下端,且第三摩擦板19的上下兩端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11和15的上下兩端之間均設有若干第三加勁肋190。
上述結構容易修復,且修復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受氣候條件制約小,力學性能可靠,可確保連接可靠。其各段梁可在工廠預制,可提高制作精度,可拆卸運輸,減小運輸難度,于施工現(xiàn)場就地進行拼裝成整梁后進行吊裝。再放置樓板的壓型鋼板后進行連接,澆筑混凝土,施工簡單,減少施工周期,且有效保護施工環(huán)境(如減少建筑垃圾、粉塵污染及噪聲污染),符合綠色建筑精神。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結構和連接方式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區(qū)別在于:如圖11和12所示,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均與第一、第二端部鋼梁11和15的下端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鋼梁12和14的下端齊平,第一端部鋼梁11和第一耗能段鋼梁12之間以及第二端部鋼梁15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之間均通過一下翼緣拼接板133相連,且該下翼緣拼接板133均通過第一高強摩擦型螺栓16與第一端部鋼梁11、第二端部鋼梁15、第一耗能段鋼梁12和第二耗能段鋼梁14相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