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池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池組。本申請對于2010年9月3日向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特愿2010-198150主張優(yōu)先權,并在此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例如在電動汽車、電力存儲系統(tǒng)、不間斷電源系統(tǒng)(UPS系統(tǒng))等領域中,使用能夠反復進行充放電的二次電池。在上述例示的領域中,為了使電源電容成為幾十 kWh級,而通常使用將多個單電池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連接而成的電池組。在這樣的電池組中,相鄰的單電池間的異極的電極端子通過由導電體(例如銅等)構成的端子連接構件連接。周知如下方法在這些異極端子間架設端子連接構件,在設置于各電極端子的內螺紋上螺合螺栓進行連結,從而將各電極端子連接(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 O如上述周知技術那樣通過螺栓來固定端子連接構件時,因反復進行充放電或使用環(huán)境等而螺栓發(fā)生松弛。因此,電極端子與端子連接構件之間的接觸部的電阻(接觸電阻) 有可能會增大。在下述專利文獻2中,在端子連接構件的兩端形成能夠夾持電極端子的夾持部, 預先對該端子連接構件和電極端子這雙方進行焊料鍍敷。并且,在將各電極端子和夾持部連接后,對各電極端子和各夾持部進行金屬接合。由此,能防止電腐蝕,并能容易且可靠地連接電極端子。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9-21918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327310號公報然而,在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最終對各電極端子和各夾緊部進行金屬接合,安裝及拆卸作業(yè)花費勞力和時間,故障等的維護可能變得困難。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考慮上述情況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減少接觸電阻并提高拆裝容易性。本發(fā)明的電池組具備具有電池主體和從該電池主體突出的電極端子的多個單電池;在所述多個單電池中的兩個單電池之間將相互成對的一對電極端子連接的端子連接構件。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分別供所述電極端子插入的一對電極插座;將所述一對電極插座導通的導電體。所述各電極插座具備從所述導電體沿著所述電極端子延伸并與所述電極端子相對的相對導電壁部;設置在隔著所述電極端子與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相對的位置,并將所述電極端子按壓限制于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的彈性部。根據(jù)該結構,由于具備將電極端子按壓限制于相對導電壁部的彈性部,因此通過彈性部的按壓而電極端子與相對導電壁部緊貼,能夠減少接觸電阻。而且,根據(jù)有無彈性部的按壓而對電極端子和相對導電壁部進行限制/釋放,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端子連接構件與電極端子的拆裝。由此能夠減少接觸電阻并提高拆裝容易性。另外,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可以具備絕緣部,該絕緣部覆蓋所述導電體及所述相對導電壁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外表面。由此能夠抑制異物的接觸引起的短路。另外,所述彈性部可以由與所述相對導電壁部分體的構件構成。由此,能夠通過變更彈性部而容易地進行按壓力的微調整。另外,所述電極端子可以形成為平板狀且在板面上形成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設置在所述彈性部的前端且與所述第一凹陷部嵌合的球狀體。由此,通過第一凹陷部與球狀體的嵌合而將電極端子和端子連接構件卡止,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電極端子與端子連接構件脫離。另外,所述電極插座可以沿與所述電極端子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割成兩部分,一方具有所述對置導電壁部,另一方以具有彈性的方式形成而作為彈性部。由此,能夠構成簡單的結構從而實現(xiàn)輕量化并提高維護性。另外,所述電極端子可以形成為圓柱狀且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有爪部,該爪部從所述分割成兩部分的電極插座的雙方分別向所述電極端子突出而與所述第二凹陷部嵌合。由此,通過第二凹陷部與爪部球狀體的嵌合而將電極端子和端子連接構件卡止,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電極端子與端子連接構件脫離。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池組,能夠減少接觸電阻并提高拆裝容易性。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組1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Sl-Sl線剖視圖。圖3是圖1的S2-S2線剖視圖。圖4是圖1的S3-S3線剖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系統(tǒng)的電極端子12及端子連接構件20的組裝結構剖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池組2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7是圖6的S4-S4線剖視圖。圖8是圖7的S5-S5線剖視圖。標號說明1、2 電池組10 單電池12(12A、12B)電極端子12b貫通孔(第一凹陷部)20端子連接構件21 導電體22(22A、22B)電極插座23e相對導電壁部[0038]24彈性部25 球狀體27 絕緣部32(32A、32B)端子電極32b圓周槽(第二凹陷部)50端子連接構件52(52A、52B)電極插座52a,52b半割片(彈性部)53a,53b導電半筒(相對導電壁部)55內周爪部(爪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組1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 Sl-Sl線剖視圖,圖3是圖1的S2-S2線剖視圖,圖4是圖1的S3-S3線剖視圖。如圖1所示,電池組1是將能夠充放電的二次電池即單電池10設置多個而成的裝置。該電池組1使用于電池系統(tǒng)的電源,例如深海探測器或電動汽車等移動體的驅動用電源、或電力存儲裝置或不間斷電源裝置等固定用裝置供給的電源。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設電池組1的長度方向為X方向,電池組1的寬度方向為Y方向,電池組1的高度方向為Z方向。如圖3及圖4所示,電池組1大體由多個單電池10、控制單電池10的控制部4、收納單電池10及控制部4的收納容器5構成。如圖2所示,收納容器5具備收納單電池10及控制部4且形成為有底方筒狀并具有開口部6a的下部殼體6 ;對下部殼體6的開口部6a進行開閉的蓋體即上部殼體7。上述下部殼體6及上部殼體7均由例如合成樹脂等絕緣體形成。如圖4所示,下部殼體6的底壁部8的俯視形狀形成為長方形形狀。在該下部殼體6設有將下部殼體6的內部沿X方向分隔成兩部分的分隔壁6b,并且形成收容多個單電池10的單電池室9a和收容控制部4的控制部室%。如圖1所示,單電池10是例如形成為長方體狀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等電池。如圖3 及圖4所示,單電池10沿X方向相互隔開相等的間隔而排列在單電池室9a內的底壁部8 上。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中省略了收納容器5的其他構件(下部殼體6中的底壁部8以外的部分)的圖示。如圖2所示,各單電池10具備形成為長方體狀的電池主體11 ;在電池主體11的上表面Ila上朝向+Z方向突出的兩個電極端子12。如圖1所示,該電極端子12形成為平板狀且板面朝向X方向,一方的電極端子12成為正極12A,另一方的電極端子12成為負極 12B。在各電極端子12(12A、12B)的板面上,從朝向+Z方向的前端部1 到中心軸離開距離L的位置上貫通有貫通孔(第一凹陷部)1 (參照圖5)。如圖4所示,相鄰的多個單電池10配置成電極端子12的正極12A及負極12B的各自的位置在X方向上互不相同。并且,相鄰的單電池10的電極端子12通過塊狀的端子連接構件20而串聯(lián)電連接。關于該端子連接構件20,在后面詳細說明。在多個單電池10中的配置在X方向兩端的單電池10中,如圖4所示,未與相鄰的單電池10連接的電極端子12與端子連接構件20’的一端連接。如圖3所示,端子連接構件20’的另一端分別插通到收納容器5的例如上部殼體7上形成的插通孔7a中而向外部露出,分別作為電池組1的正極IA或負極IB(在圖1中未圖示)。如圖4所示,控制部4是例如形成在基板上的控制電路,收納在控制部室9b內。該控制部4例如是CMU,從自身所連接的單電池10 (在圖4中,控制部4與四個單電池10連接)計測、取得電壓值等參數(shù)值,并將取得的參數(shù)值向BMU(Battery Management Unit)發(fā)送(也將CMU或BMU稱為計測部)。圖5是單電池10與端子連接構件20的組裝結構剖視圖。如上所述,端子連接構件20在四個單電池10中的沿X方向彼此相鄰的兩個單電池10之間將相互成對的一對電極端子12(12A、12B)連接。在將兩個單電池10串聯(lián)連接時, 相互成對的正極12A、負極12B構成一對電極端子12。如圖5所示,該端子連接構件20具備導電體21、一對電極插座22 (22A、22B)、絕緣部27。如圖5所示,導電體21由銅等導電性材料構成,沿X方向延伸,X方向的尺寸比一對電極端子12(12A、12B)間的距離長。該導電體21被外表面由絕緣性樹脂形成的絕緣部
27覆蓋。如圖5所示,一對電極插座22 (22A、22B)在端子連接構件20中的電池組1的X方向兩端部20a、20b處向-Z方向呈長方體狀突出(參照圖1及圖3)。各電極插座22Q2A、22B)具備與導電體21—體構成而從導電體21朝向-Z方向呈長方體狀突出的導電塊23 ;由彈性體構成的彈性部M ;設置在彈性部M的前端上的球狀體25。在導電塊23中,在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23a上形成有能夠供電極端子12插入的插入孔2北。插入孔23b的孔截面形成為矩形形狀并形成為與電極端子12的Z方向交叉截面大致相同的尺寸,且朝向+Z方向以比電極端子12(12A、12B)的Z方向尺寸稍短的尺寸穿孔。該插入孔2 在下表面23a上偏向-X方向的位置形成。因此,如圖5所示,導電塊23包括在+X方向側較厚地形成X方向的壁厚且收容彈性部M和球狀體25的彈性體收容部23d ;在-X方向側較薄地形成X方向的壁厚且與彈性體收容部23d相對的相對導電壁部2!3e。在彈性體收容部23d中,在從插入孔23b的頂端沿Z方向離開距離L的位置上形成有向+X方向穿孔的有底圓孔23f。該有底圓孔23f的開口端23c的直徑縮小而變窄。相對導電壁部2 從導電體21向下方延伸,隔著插入孔23b與彈性體收容部23d 相對。具體而言,彈性部M由螺旋彈簧構成,收容在有底圓孔23f中。該彈性部M的基端固定在有底圓孔23f的底部,且該彈性部M在有底圓孔23f內能夠沿X方向伸縮。球狀體25由銅材等導電性材料構成,與彈性部M的前端連結,并收容在有底圓孔 23f中。該球狀體25的球徑形成得比有底圓孔23f的內徑略小,且形成得開比口端23c的內徑大。即,在端子連接構件20與單電池10分離的狀態(tài)下,如圖5所示,該球狀體25利用彈性部M而由開口端23c卡止,由此,從開口端23c露出大致半球的量。需要說明的是,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形成為通過開口端23c將球狀體25卡止的結構,但也可以不卡止球狀體25而與插入孔23b的對面抵接。通過此種狀態(tài),球狀體25被彈性部M向-X方向施力,且被開口端23c限制-X方向的位移(圖5中由實線所示的球體25),并能夠克服彈性體M的施力而向+X方向位移 (圖5中與由實線所示的球體25的一部分重合而由雙點劃線表示)。例如,將與有底圓孔23f的底部相當?shù)牟课粯嫵蔀槟軌蚍指畹纳w體23g且在該蓋體23g上固定彈性部M的基端,并在該蓋體23g的外周及有底圓孔23f的端部外周2 上形成螺紋部,將雙方螺接,從而能夠得到此種彈性體收容部23d。絕緣部27由絕緣性樹脂構成,覆蓋導電體21的外表面及導電塊23中的除下表面 23a以外的側面。接下來,說明由上述結構形成的端子連接構件20的作用。首先,在組裝時等將端子連接構件20安裝在電極端子12之際,從單電池10與端子連接構件20分離的狀態(tài)開始,將一對電極端子12(12A、12B)插入到一對電極插座 22(22A,22B)的各插入孔23b中。接下來,若將各電極端子12分別壓入到插入孔2 中,則在電極端子12的前端部 12a與球狀體25抵接后,將球狀體25向+X方向壓退而使其位移(參照圖5中的電極插座 23B)。然后,電極端子12相對于球狀體25進行滑動,電極端子12的前端部12a到達插入孔23b的底部。當使電極端子12的前端部12a與插入孔2 的底部抵接時,電極端子12的貫通孔12b和相對導電壁部23e的有底圓孔23f在Z方向上成為大致相同位置,從開口端23c 露出大致半球的量的球狀體25嵌入到貫通孔12b中。在該狀態(tài)下,電極端子12被球狀體25從彈性部M向-X方向按壓。通過該按壓, 相對導電壁部2 與電極端子12緊貼而摩擦力增大,相對導電壁部2 相對于電極端子12 被限制。而且,在球狀體25與貫通孔12b嵌合的作用下,相對導電壁部2 相對于電極端子12被卡止而難以沿Z方向進行相對位移,單電池10與電極連接構件20難以相互脫離。如此,將端子連接構件20安裝于單電池10。另一方面,在維護時等使單電池10與端子連接構件20分離時,以單電池10和端子連接構件20克服相對導電壁部2 與電極端子12的摩擦阻力及球狀體25與貫通孔12b 的嵌合而分離的方式使雙方沿Z方向進行相對位移。若如此,則球狀體25越上開口端22c 的緣部而向+X方向位移,球狀體25與貫通孔12b的嵌合得以解除而使兩者脫離。而且,使單電池10和端子連接構件20克服摩擦阻力而沿Z方向進行相對位移時, 電極端子12和相對導電壁部2 被釋放而兩者分離。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jù)端子連接構件20,由于具備將電極端子12按壓限制于相對
7導電壁部2 的彈性部M,因此在彈性部M的按壓的作用下,電極端子12與相對導電壁部 23e緊貼,從而能夠減少接觸電阻。而且,根據(jù)是否存在彈性部M的按壓而對電極端子12 和相對導電壁部2 進行限制/釋放,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端子連接構件20與電極端子12 的拆裝。由此,能夠減少接觸電阻并提高拆裝容易性。另外,由于具備對導電體21及相對導電壁部23e中的除導電塊23的下表面23a 之外的外表面進行覆蓋的絕緣部27,因此能夠抑制異物的接觸引起的短路。需要說明的是, 即使形成為利用絕緣部27覆蓋導電體21及相對導電壁部23e中的更狹窄的范圍的結構, 也能夠在覆蓋的范圍中得到短路抑制效果。而且,以使插入孔2 露出的情況為條件而覆蓋導電塊23的下表面23a時,能夠進一步得到短路抑制效果。另外,彈性部M通過變更材質或線圈形狀等而能夠容易地進行按壓力的微調整。另外,在板狀的電極端子12的板面上形成有貫通孔12b,且端子連接構件20具有與貫通孔12b嵌合的球狀體25,因此通過貫通孔12b與球狀體25的嵌合而將電極端子12 和端子連接構件20卡止,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電極端子12與端子連接構件20脫離。(第二實施方式)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池組2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7是圖6的 S4-S4線剖視圖,圖8是圖7的S5-S5線剖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 圖8中,對與圖 1 圖5相同的結構要素,標注同一標號而省略其說明。如圖6所示,電池組2與上述的電池組1相比,在電池組1中的單電池10為板狀的電極端子12而電池組2具有圓柱狀的電極端子32這一點、及取代端子連接構件20而使用端子連接構件50這一點上不同。如圖6所示,電極端子32形成為圓柱狀,從形成在上表面Ila上的圓形座部lib 向+Z方向延伸。該電極端子32具有在外周面32a的基端側(-Z方向側)形成為圓周狀的圓周槽(第二凹陷部)32b。如圖7所示,端子連接構件50具備導電體21、一對電極插座52 (52A、52B)、絕緣部 27。如圖6 圖8所示,一對電極插座52(52A、52B)在端子連接構件20中的X方向的兩端部50a、50b處向-Z方向呈圓筒狀突出。如圖6所示,各電極插座52(52A、52B)被分割部51沿X方向分割成兩部分,具備形成在+X方向側的半割片(彈性部)52a和形成在-X方向側而與半割片5 相對的半割片(彈性部)52b,并且如圖7所示,具備在由半割片52a、52b劃定的插入孔52c的內部設置的按壓機構陽。如圖7所示,半割片5h、52b包括與導電體21 —體構成而從導電體21朝向-Z 方向呈半筒狀突出的導電半筒(相對導電壁部)53a、5;3b ;覆蓋導電半筒53a、53b的各自的外表面的絕緣體27。在導電半筒53a、53b的前端側(_Z方向)的各自的內周部上形成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內周爪部56。上述半割片5h、52b分別具有彈性,形成為能夠以各自的基端(+Z方向)為旋轉中心進行轉動。[0104]如圖8所示,插入孔52c的孔截面形成為圓形形狀并形成得與電極端子32的Z方向交叉截面大致相同,如圖7所示,沿Z方向延伸。[0105]按壓機構55具備基端固定在插入孔52c的底部上的螺旋彈簧55a ;設置在螺旋彈簧55a的前端的由銅材等構成的圓板55b。[0106]接下來,說明上述結構構成的電極端子部件50的作用。[0107]首先,在將電極端子構件50安裝于單電池10時,將一對電極端子32 (32A、32B)插入到一對電極插座52(52A、52B)的各插入孔52c中。[0108]此時,在各電極插座52(52A、52B)中,以半割片52a、52b的各自的基端為旋轉中心,使各自的前端向相互分離的方向位移,使插入孔52c的開口端的直徑擴大。將電極端子 32插入該插入孔52c,并壓入到插入孔52c的底部側。[0109]將電極端子32插入到插入孔52c時,電極端子32與圓板5 抵接,之后,按壓機構55的螺旋彈簧55a收縮而進行彈性變形。[0110]并且,將電極端子32向插入孔52c插入到電極端子32的基端側為止時,如圖7所示,圓周槽32b與內周爪部56嵌合,半割片5h、52b分別彈性復位而插入孔52c的開口端的直徑縮小。[0111]在該狀態(tài)下,半割片52a、52b沿著X方向相互按壓,導電半筒53a、5;3b與電極端子 32緊貼而接觸電阻減少,并且相對于電極端子32限制導電半筒53a、53b。[0112]而且,按壓機構55將內周爪部56沿著圓周槽32b朝向_Z方向按壓,而且,圓板 55a與導電半筒53a、5;3b進行接觸,因此導電性良好。[0113]另一方面,在使電極端子構件50從單電池10脫離時,以半割片52a、52b的各自的基端為旋轉中心,使各自的前端向相互分離的方向位移,使插入孔52c的開口端的直徑擴大。若如此,則內周爪部56與圓周槽32b的嵌合解除。[0114]并且,以單電池10和端子連接構件50克服導電半筒53a、5 與電極端子32的摩擦阻力而分離的方式使雙方沿Z方向進行相對位移時,兩者分離。[0115]如以上說明所述,根據(jù)電極端子構件50,由于具備將電極端子32按壓限制于導電半筒53a的半割片52b及將電極端子32按壓限制于導電半筒53b的半割片52a,因此在半割片52a、52b的作用下,電極端子3 與導電半筒53a、5;3b緊貼,能夠減少接觸電阻。而且, 根據(jù)是否存在半割片52a、52b的按壓而對電極端子32和相對導電壁部2 進行限制/釋放,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端子連接構件50與電極端子32的拆裝。[0116]由此,能夠減少接觸電阻并提高拆裝容易性。[0117]另外,由于電極插座52(52A、52B)被分割成兩部分,且半割片52a、52b分別具備導電半筒53a、5;3b和彈性而相互進行按壓限制,因此成為比較簡單的結構而能夠提高輕量化和維護性。[0118]另外,由于半割片5加、5沘相互按壓而導電半筒53a、53b與電極端子32分別緊貼,因此能夠進一步實現(xiàn)接觸電阻的減少。[0119]另外,電極端子32形成為圓柱狀且在外周面3 上形成有圓周槽32b,端子連接構件50具有從半割片52a、52b的內周分別向電極端子32突出而與圓周槽32b嵌合的內周爪部56,因此通過圓周槽32b與內周爪部56的嵌合而將電極端子32和端子連接構件50卡止,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電極端子32與端子連接構件50脫離。[0120]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所示的動作步驟或各結構構件的各形狀及組合等是一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根據(jù)設計要求等能夠進行各種變更。[0121]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為使用螺旋彈簧作為彈性部M的結構,但只要具有彈性就可以使用任何構件,例如,可以使用板簧或天然橡膠等。[0122]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為在電極端子12上形成貫通孔12b的結構,但也可以為不貫通而呈有底狀地凹陷的結構。而且,也可以為利用半割片52a、52b的至少一方來按壓電極端子12的結構。[0123]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為將相鄰的兩個單電池10之間的一對電極端子 12(12A、12B)連接的結構,但未必非要相鄰,也可以將隔著另一單電池10而分離的兩個單電池10之間的一對電極端子12(12A、12B)連接。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一對電極端子 32(32A、32B)也同樣。[0124]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為在電極端子12上形成貫通孔12b的結構,但也可以為不貫通而呈有底狀地凹陷的結構。而且,也可以為利用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半割片52a、 52b的至少一方來按壓電極端子12的結構。[0125]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為半割片52a、52b分別具備導電半筒53a、5;3b和彈性而相互進行按壓限制的結構,但也可以為僅一方具有彈性且僅另一方具有導體半筒的結構,一方將電極端子32朝向另一方進行按壓限制的結構。而且,也可以為利用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部M對電極端子32進行按壓的結構。[0126]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未限定為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結構的添加、省略、替換及其他的變更。本發(fā)明并不受上述的說明的限定,而僅由附加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來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電池組,具備具有電池主體和從該電池主體突出的電極端子的多個單電池; 在所述多個單電池中的兩個單電池之間將相互成對的一對電極端子連接的端子連接構件, 其中,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分別供所述電極端子插入的一對電極插座;將所述一對電極插座導通的導電體,所述各電極插座具備從所述導電體沿著所述電極端子延伸并與所述電極端子相對的相對導電壁部;設置在隔著所述電極端子與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相對的位置,并將所述電極端子按壓限制于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的彈性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組,其中,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絕緣部,該絕緣部覆蓋所述導電體及所述相對導電壁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外表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組,其中,所述彈性部由與所述相對導電壁部分體的構件構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組,其中,所述電極端子形成為平板狀且在板面上形成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設置在所述彈性部的前端且與所述第一凹陷部嵌合的球狀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組,其中,所述電極插座沿與所述電極端子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割成兩部分,至少一方具有所述相對導電壁部,至少另一方以具有彈性的方式形成而作為彈性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組,其中,所述電極端子形成為圓柱狀且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有爪部,該爪部從所述分割成兩部分的電極插座的雙方分別向所述電極端子突出而與所述第二凹陷部嵌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池組。電池組具備具有電池主體和從該電池主體突出的電極端子的多個單電池;在所述多個單電池中的兩個單電池之間將相互成對的一對電極端子連接的端子連接構件。所述端子連接構件具備分別供所述電極端子插入的一對電極插座;將所述一對電極插座導通的導電體。所述各電極插座具備從所述導電體沿著所述電極端子延伸并與所述電極端子相對的相對導電壁部;設置在隔著所述電極端子與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相對的位置,并將所述電極端子按壓限制于所述相對導電壁部的彈性部。
文檔編號H01M2/26GK202275881SQ20112033779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3日
發(fā)明者橋崎克雄 申請人:三菱重工業(yè)株式會社